全国碳市场将扩容升级 千亿规模可期

2022-01-26 18:18:02 | 来源:经济参考报 | 责编:冯实

  作为推动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下称“全国碳市场”)有望实现扩容升级和新一轮规模增长。从目前的进度来看,建材、有色两个行业或成为第二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而石化和化工行业相关准备工作也在加快推进,大约有2300家石化和化工企业符合纳入条件。业内预计,按照目前的碳价水平,到碳达峰的2030年,全国碳市场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约45亿吨二氧化碳。“总体来看,全国碳市场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价格发现机制作用初步显现,企业减排意识和能力水平得到有效提高,促进企业减排温室气体和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初步显现。”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刘友宾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修订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技术规范,切实抓好全国碳市场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指出,根据目前的交易量测算,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换手率在3%左右。与欧盟碳市场相比,中国全国碳市场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活跃程度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为提升市场活跃度,进一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范围是当务之急。“2022年全国碳市场有望实现交易主体扩容和新一轮规模增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钢铁、有色、建材、石化等是碳排放的重点行业。目前这些行业具备进入碳市场的良好基础和前期准备,有望较快被纳入全国碳市场。

  据了解,2021年生态环境部已分别委托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建材、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工作。

  石油和化工行业的相关准备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下称“石化联合会”)产业发展部副主任李永亮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按照生态环境部设定的标准,目前看大约有2300家石化和化工企业符合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条件。据透露,受相关部门委托,石化联合会正在开展石化和化工行业碳配额分配方案、全国碳市场运行测试方案等的研究工作。

  《中国碳市场回顾与展望(2022)》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会逐步完成除发电行业外的其他七个重点能耗行业(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的纳入。预计完成八大行业覆盖之后,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有可能会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到70亿吨,覆盖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60%左右。按照目前的碳价水平,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有望达到1000亿元。

  在覆盖行业扩容升级的同时,未来全国碳市场还将增加市场参与主体,丰富交易产品,完善制度规则,强化和其他减污降碳政策措施的协同性。

  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制定出台相关规划、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组织实施好“碳达峰十大行动”,加强政策衔接。各地区各部门要有全局观念,科学把握碳达峰节奏,明确责任主体、工作任务、完成时间,稳妥有序推进。第二,推动能源革命。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要坚决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尤其是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有序减量替代,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要夯实国内能源生产基础,保障煤炭供应安全,保持原油、天然气产能稳定增长,加强煤气油储备能力建设,推进先进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要把促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要推动能源技术与现代信息、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新模式。要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新能源,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第三,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提高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要严把新上项目的碳排放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要下大气力推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工业领域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要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能源资源浪费。要统筹推进低碳交通体系建设,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要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绿色低碳消费,鼓励绿色出行,开展绿色低碳社会行动示范创建,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第四,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要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加快创新成果转化。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等学校加快相关学科建设。第五,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要进一步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要健全“双碳”标准,构建统一规范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推动能源“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财税、价格、投资、金融政策。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强碳排放权交易、用能权交易、电力交易衔接协调。第六,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全球气候谈判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党对“双碳”工作的领导,加强统筹协调,严格监督考核,推动形成工作合力。要实行党政同责,压实各方责任,将“双碳”工作相关指标纳入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加强指标约束。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双碳”基础知识、实现路径和工作要求的学习,做到真学、真懂、真会、真用。要把“双碳”工作作为干部教育培训体系重要内容,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经济参考报记者  王璐)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