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活动对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要立足自身优势,用足用好当地资源,推动展会和各种要素有效联动,真正释放会展经济的乘数效应。
场馆设施宏大壮观、展位客流门可罗雀、工作人员哈欠连天……笔者日前参加某展会时,看到的是如此一番场景。近年来,随着展会活动日益增多,部分展会呈现固化单一的景象:参展商见面就递传单、展示内容千篇一律、后续跟进无影无踪。但是,也有不少国家级的大型展览、涉及前沿技术的论坛展会等热度颇高,它们凭借丰富的资源和精准的定位,吸引众多客商和观众前来对接洽谈和参观。
为何都是展会活动,却出现了冷热不均的情况?这还要从会展经济的作用说起。
会展经济是“风口”,也是“窗口”,是开展现代贸易的重要途径。相关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境内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844场,展览面积同比增长10.1%,行业呈现稳步发展良好态势。越来越多城市加速涌入会展经济赛道,展会活动数量稳步回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吸引力,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很多一线城市、省会城市和节点城市,凭借其产业资源、消费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成为展会活动的主要举办地,会展经济发展得不错。
必须看到,会展经济有其独特发展规律。不少城市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或产业领先优势,重点打造相关主题展会,出发点是好的,但未必能取得预想效果。会展经济是多元要素的集聚,比如,交通便利度、综合接待能力、公共服务能力、品牌推广能力等。在推进过程中,部分城市不善于运用市场化机制,不尊重会展业发展规律,没有达到推广效果,最终浪费了公共资源。
在会展经济热潮下,部分中小城市大规模建设会展场馆,场馆闲置和利用率低的问题随之显现出来。设施虽然建得好,但很难用得好,这是因为当地展会资源匮乏,市场拓展不够,难以承接更多项目。当前,部分城市会展场馆面临较大运营压力,还有增量场馆仍在建设中。
会展热度,在很大程度上来自服务温度。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也是引领经济发展和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各地在推进会展业过程中,应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充分了解参展企业的核心诉求,调动广大企业的积极性,认真听取其意见建议。从实际情况看,地方政府举办各种展会,目的往往在于扩大城市影响力,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没有服务行业和企业的意识,将很难产生较大影响力。
会展经济,不能成为自娱自乐的舞台。办好一场展会活动,既需要精耕细作,也需要守正创新。只有立足自身优势,用足用好当地资源,推动展会和各种要素有效联动,由单一活动拓展为消费网络,才能真正释放会展经济的乘数效应。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