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财智 > 正文
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重点
2025-11-04 09:03:24来源:经济日报责编:卢家傲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这为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科学指引。当前,置身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复杂环境,面对国内经济运行的诸多挑战,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正是我们主动适应和引领发展大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的关键举措。这就要求必须深化对产业演进规律的认识,把握系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则和重点,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关乎国家综合实力。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抬头,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发达国家推进再工业化、吸引高端制造业回流,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利用比较优势吸引中低端制造业向其转移,对我国形成前堵后追的挤压,我国产业发展与安全面临较大压力。从国内看,传统依靠资源要素投入和低成本劳动力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同时,部分行业关键核心技术还受制于人,不少产品仍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要求既要筑牢安全底线,增强产业链韧性,也要强化创新驱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要推动深度融合,加速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步伐。产业转型升级,正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路径。

  从内涵上看,产业转型升级是为适应宏观环境、技术趋势与市场变化所作的系统性调整,既包括产业内部升级,也涵盖产业间结构优化。其关键是推动产业发展实现质的跃升,核心是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本质是通过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全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此,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必须在现有产业基础上,依托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结构调整、制度创新与产业链整合,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要摆脱对资源消耗与低成本劳动力的依赖,转向技术创新、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和品牌塑造的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方向关乎成败,路径决定未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首先,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一方面,要突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引领作用,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制造等前沿领域,积极开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扎实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数字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建设完善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持续提高智能化水平。其次,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把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壮大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强做优数字经济。再次,加快推动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这是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深化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动绿色技术与工业全链条深度融合,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促进产业链条融合化发展,提升产业协同效率和系统效能。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需把握四个重要原则。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各地资源禀赋、基础条件等不同,抓产业转型升级要从实际出发,遵循经济规律,突出自身特色。要摸清“家底”,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形成独特的产业竞争力。只有每个地区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才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提高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力和稳定性。二是坚持深度融合。关键在于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更好融合,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要求,也是孕育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进而塑造未来发展优势的具体路径。在实践中,深度融合不仅要求打破传统产业界限,更要求构建开放协同的产业生态,这既体现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渗透交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也贯穿于一二三产业的跨界融合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整合之中。三是坚持统筹兼顾。这些年来,传统产业加快“焕新”、新兴产业加速“领跑”、未来产业加力“生根”,协同共进的场面在各地上演。只有紧盯市场需求与科技发展趋势,统筹好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实体经济根基才会更加稳固。四是坚持突出重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核心在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而这必须以专业化、高端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作为“产业黏合剂”,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研发设计、数字技术、供应链管理、品牌服务等全链条赋能,深刻嵌入产业链上下游各个环节,推动产业体系提质增效。要抓住生产性服务业这一关键领域,完善发展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以其高质量发展为支点,更好推动产业体系向现代化全面升级。(经济日报 李正军)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