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副行长邹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密切关注评估前期已实施政策的传导情况和实际效果。而近期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的第二季度例会和此前召开的第一季度例会均明确提到“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即央行通过政策工具影响金融机构行为,再传导至实体经济,最终调节经济变量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今年以来,央行先后推出多类货币政策工具,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因此央行密切关注货币政策传导情况、着力畅通传导机制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货币政策更高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自2020年以来,央行已累计降准12次;累计下调政策利率9次。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一是货币政策传导情况良好,意味着央行释放的流动性会直达实体经济,而不会滞留在金融体系。二是传导机制畅通说明资金能够流向国民经济最需要、发展最薄弱、效益最高的领域。三是传导机制通畅意味着即使政策未出台,政策信号也能够改善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预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防范金融风险。
畅通的传导机制是金融体系健康运行的“润滑剂”。当资金能够顺畅、有效地流向实体经济并产生合理回报时,金融体系内部因资金淤积、空转而产生的潜在风险就会大大降低。反之,若传导受阻,资金在金融体系内“打转”,一方面可能推高金融资产价格泡沫,另一方面则可能导致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收益而过度承担风险,滋生期限错配、信用风险累积等问题。此外,传导不畅还可能削弱金融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意愿和能力。因此,确保货币政策顺畅传导,是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环节。
结合一些经典案例来看,当传导机制不畅通时,银行可能倾向于向低风险领域放贷,而中小企业则面临融资难、融资贵,这会加剧经济结构性矛盾,给产业升级、就业、经济稳定增长带来压力;又如,个别发达经济体此前的量化宽松未能有效传导至企业投资,资金脱离实体后涌入楼市,催生了资产泡沫。
第三,有利于释放货币政策空间,增强政策灵活性。
货币政策空间,尤其是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传统工具的操作空间并非无限。每一次降息、降准都在消耗宝贵的政策“弹药”。畅通的传导机制能够显著提升货币政策的效率。当政策工具的效果得以最大化发挥时,央行就无须频繁、大幅度地动用政策工具以达到预期目标。畅通传导机制实质上是为未来应对更复杂局面留足政策空间,增强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总之,各部门要形成合力,建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高效正反馈循环,确保货币政策传导畅通无阻。而这也是央行持续发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深远意义。(苏向杲)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