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4日发布公告表示,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15日将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14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其中,3个月期8000亿元,6个月期6000亿元。
买断式逆回购是指,债券持有人(正回购方)将债券卖给债券购买方(逆回购方),同时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格从逆回购方购回相等数量同种债券的交易行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对象为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原则上每月开展一次操作,期限不超过1年。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回购标的包括国债、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信用类债券等。
“买断式逆回购是超越传统工具的政策创新,能够直接补充基础货币,可以引导市场利率下行。”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记者表示,买断式逆回购通过“买断+回购”机制,将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主动扩张,直接向市场注入长期流动性(3或6个月期限),比传统MLF(中期借贷便利)更具灵活性。同时,操作利率若低于市场水平,可压低银行体系边际资金成本,进而传导至企业融资端。另外,买断式操作不依赖银行质押品质量,可缓解中小银行“资产荒”压力,推动信贷资源向普惠、科创等领域倾斜。
田利辉分析说,对比传统工具,买断式逆回购的优势,一是期限更长,相比7天期OMO(公开市场操作),3个月或6个月的期限可熨平短期波动,稳定银行负债端成本;二是无抵押依赖,突破质押式操作对高评级债券的依赖,降低中小银行融资门槛。
据记者了解,7月共有12000亿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其中3个月期到期量为7000亿,6个月期到期量为5000亿。7月开展14000亿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意味着7月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2000亿,为连续第二个月加量续作。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此向记者表示,在5月中国人民银行降准释放约10000亿元长期流动性基础上,近两个月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实施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一方面有助于在政府债券持续处于发行高峰期阶段,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另一方面也释放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持续加力的信号,有助于推动宽信用进程,强化逆周期调节。
田利辉对此认为,中国人民银行连续实施买断式逆回购净投放的原因在于对冲结构性流动性缺口、为政策性金融工具“输血”和传递“稳增长”决心。具体来看,一是7月12000亿买断式逆回购到期量叠加地方债发行提速,易引发短期资金面紧张,“超量续作”可平滑季末流动性波动,避免市场利率超调;二是当前“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需配套3万亿增量资金,通过买断式逆回购提前为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确保政策落地不因流动性约束“卡壳”;三是连续净投放释放“政策蓄水池”信号,稳定市场对经济“弱复苏”而非“硬着陆”的预期。
此外,田利辉建议,买断式逆回购需要警惕流动性淤积,需加强财政—货币协同,打通“宽货币”到“宽信用”通道。
另外,今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打破月末公告惯例,分别于6月5日和6月13日发布买断式逆回购公告。此次7月,中国人民银行再次于月中公告进行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对此,王青告诉记者,这表明每月买断式逆回购已从月末披露转变为月中披露,显示货币政策操作透明度增加,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能够更为有效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
也有业内人士表示,启用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可以有效平滑大额MLF到期引发的资金面波动,有助于保持年末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经济增长动能回升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记者 黄盛)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