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海淀开通医药产业创新合伙直通车 朝阳设立数据资产登记中心 北京自贸区五年实现多个全国首创
“两区”建设五年来,北京各区坚持以创新为引领,推动制度型开放实现系统性突破。昨日,北京“两区”建设五周年自贸试验区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获悉,本市各区聚焦营商环境提升,在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多个“全国首创”“全市首创”,为首都高质量发展与国家高水平开放持续注入新动力。
海淀双轮驱动提高新质生产力
作为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海淀组团始终紧扣“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双轮驱动战略,累计形成98项制度创新案例,其中向全国复制推广案例4项、向全市复制推广案例9项,为全国、全市“两区”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海淀模式”。
据海淀区副区长崔瑛介绍,五年来,海淀组团新增注册企业9776家,其中内资企业9574家,外资企业202家;“两区”项目累计入库2893个;2024年实际利用外资达17.66亿美元,连续7年居全市首位。
海淀区营商环境评估连续三年居全市前列。开通全市首个医药产业“创新合伙直通车”,打通市、区医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推动海淀药械领域政务服务事项“零跑动”,办事率位于全市前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缩短周期80%,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续贷中心”“确权融资中心”等模式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朝阳聚焦数字经济全球招商
朝阳组团重点在金融创新、法律服务、数字经济等方面推动改革探索。例如在数字经济领域,依托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先后打造了全国首个“数据可用不可见,用途可控可计量”的数据交易平台,研发了国内首个可支持企业数据跨境流通的数据托管服务平台,设立了国内首个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完成国内首批数据资产登记证书发放。
此外,朝阳组团率先打造了一系列多元化应用场景,建成了国内首个L4级别高精度城市级数字孪生平台,打造全国标杆的数字孪生公共底座。
通过布局全球招商联络站、“走出去”招商、制度创新政策宣介等方式,朝阳区拓宽国际招商网络,先后赴中东和欧洲等地开展海外招商,成立8家全球招商联络站,搭建经贸交流平台。
通州以绿色金融引领产业发展
据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孔安介绍,五年来,北京自贸试验区通州组团自贸特色优势日益突出。尤其是聚焦“绿色自贸”,围绕绿色标准制定、绿色平台赋能、绿色金融创新、ESG示范引领、绿色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等方面开展探索,以“绿色金融”引领绿色产业发展。
此外,在制度创新方面,通州先后三批次承接市级赋权308项,实现“副中心事副中心办”;创新发布法治服务保障“两区”建设“1+3+N”措施,全力营造“综合成本最低、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好”的“三最”营商环境。
在政务服务领域,创新“自贸通办”模式,推动北京市8869项政务服务事项和301项便民服务事项,河北省4744项、天津市780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市通办,目前,已咨询办理“跨省市通办”事项3万余件。2021年—2024年,通州组团累计新设外资企业115家,年均增长率达10.4%;实际使用外资达3.12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27.0%。
大兴制度创新形成试点示范
据大兴区副区长周冲介绍,五年来,大兴区高起点谋划双自贸区域的建设和发展,通过改革实践,形成区域协同发展、生命健康、数字经济、国际贸易等制度创新特色方向,“四大机制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样板”“构建数据跨境安全管理机制 打通数据合规出境路径”“建设新型离岸贸易服务平台”相关举措入选国家级最佳实践案例。
围绕临空区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双自贸区域累计引入市场主体7800余家,注册资本达1300多亿元,其中外资企业360多家;累计实现总营业收入约1500亿元,外贸进出口额11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2亿美元,实现全口径税收40多亿元。已建成自贸区创新中心、56度玫瑰园、综保区公共库及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孵化器等产业载体,年内将实现再生医学产业园、国际航空总部园两个项目竣工。顺丰、京东、南洋供应链等项目相继投用,波士顿咨询、卡尔斯医疗等实现入区。
顺义强化塑造便利自贸品牌
在北京自贸试验区7个组团中,拥有28.5平方公里的顺义组团面积最大。据顺义区政府副区长周鑫介绍,顺义组团在试点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限制、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已完成200余项“两区”重点任务,探索形成了16项“两区”突破性政策和模式创新。
通过充分发挥顺义组团内天竺综保区的保税功能优势,实现罕见病药品保障先行区、“保税+消费”升级、跨境电商销售医药产品等多项含金量高且惠及民生的全国首创试点政策落地。五年来,顺义组团已累计入库“两区”项目2180个,在全市7个组团中排名第一。顺义组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和总营收均增长约60%,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均增长约50%。
未来,顺义将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围绕航空服务、医药健康、商务会展等优势产业开展全链条政策创新,同时持续推动智慧口岸建设,强化“便利自贸”品牌塑造,积极打造国际化服务环境。(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佳)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