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财智 > 正文
共赴“数字之约” 这个大会为全球数字合作搭平台
2025-07-03 08:43:05来源:新华社责编:田蜜

       科技感满满,产业对接密集,中外智慧碰撞……

  7月2日,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开幕。来自50多个国家以及世界贸易组织等多个国际组织的嘉宾齐聚北京,共赴这场“数字之约”。

  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以大会为窗口,人们看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蓬勃势头。

共赴“数字之约” 这个大会为全球数字合作搭平台_fororder_202507023c60dae3f1d14024a68748165c48fa8b_a7a5e752719f440eb587382c2fa4a40a

7月2日,参观者在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国际交流合作体验区体验一款MR混合现实设备。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数字新技术新产品的“秀场”——

  踏入大会会场,智能寻座系统像贴心的向导,快速指引参会者找到座位;空气提词器技术如同隐形助手,让演讲者从容不迫;AI生成的宣传片震撼视觉,带人们领略数字世界的无限可能……

  现场不少观众直呼:“很新奇!”“AI应用已经无处不在。”

  “天枢”神经系统疾病AI大模型、天工超级智能体、北方算网北电云……大量新技术新产品在大会上“首发首秀”。

  北京软通华方计算机有限公司正式发布了软通华方高性能AI推理液冷工作站,吸引大量观众驻足体验。软通华方计算机研究院院长邓忠良说:“该工作站搭载4张高性能AI加速卡,满足高并发、低延迟的实时AI算力需求,以1120T算力实现70B大模型本地化部署与运算,这款国产化产品可对标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场景背后,是我国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累累硕果:信息领域部分核心技术创新突破,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跻身全球第一梯队;2024年全球新公开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4.5万件,我国占比达61.5%。

共赴“数字之约” 这个大会为全球数字合作搭平台_fororder_202507023c60dae3f1d14024a68748165c48fa8b_cc4b72efc9e94d8dbf417e57d0c354a1

这是7月2日拍摄的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数字经济国际交流合作体验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在这里“预”见数字应用的未来——

  在大会展厅,借助裸眼3D显示技术,一颗立体眼球从显示屏中“飞”出来,仿佛悬空在屏幕前;在咖啡机器人跟前拍张照,它就能熟练地泡出一杯有着你本人头像拉花的咖啡;与数字人“朱熹”面对面,展开跨越时间的对话……

  北京亮亮视野科技有限公司市场经理张洪达展示着他带来的AR智能眼镜,自豪地说:“我们6月刚在海外发布新品,发布会结束两小时内,预订量就突破了1万台。”

  作为大会的特色活动之一,2025北京数字经济体验周汇聚了50余家科技企业与10余个沉浸式展区,公众可看到千余项技术、体验多款新奇的数字体验项目,近距离感知数字技术的落地应用。

  这些应用体验,是中国数字技术点亮生活的缩影和写照,从数字文旅、科技生活到数字治理,数字应用的日渐深入,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为国际数字合作搭建平台——

  成立全球数字经济城市联盟;达成“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字友好和数字经济可持续创新实验室”合作项目;首次设置的“数字经济产业体验区”邀请多方参与,促进国际合作项目对接落地……

  自2021年首次举办以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已成长为一个促进技术与人、城市与生态和谐共进的全球数字经济新生态交流合作平台,今年更是推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首次成为大会联合主办方,并与多个国际组织达成更加深度的合作。

  多家企业期待能在大会期间寻找到产业合作伙伴或签订订单。“我们希望能找到与国内省级代理商或日本、法国等国家级代理商的合作机会。”张洪达说。

  不仅如此,今年大会还设置了海外分会场,远赴欧洲,与在西班牙举办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德国“未来世界”科技文化节深度联动,推广全球数字化转型“中国方案”。

  北京数字医疗服务、人工智能驱动的线上线下教育,给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市副市长拉希莫娃·杜尔多娜·舒库鲁拉耶芙娜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期待与北京在这些领域的密切合作,确保构建的数字未来中,每一位居民都能共享成果。”

  以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为平台,人们正携手加快迈向数字未来。

  策划:陈芳

  记者:阳娜、陈旭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