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就要为消费者创造安心、清朗的消费环境
扫码消费如何不“扫兴”?前不久,一项关于二维码生活场景应用情况的调查,引发关注和思考。调查显示,扫码消费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也为餐饮、文旅等产业的提质增效带来新契机。但同时,强制关注、夹杂广告、操作繁琐等问题,让消费者深受困扰。比如,有消费者驾驶车辆离场前停车系统已识别并显示费用,但扫码后的界面仍要求手动输入车牌号等才能支付;有消费者到店就餐被告知只能扫码下单,并且后续广告推送让人不胜其扰;个别文旅景点忽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消费群体需求,完全依赖线上预订……破解这些问题,亟待加强监管、协同施策。
今年年初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受访者月均消费总支出的86.1%由移动支付完成。而在移动支付满足消费者数字生活基本需要的过程中,各类不安全行为还不少,欺诈、受骗事件屡有发生。对此,北京市消协发文劝导相关经营者,“不得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进行自助点餐或购物、缴费”,上海市有关部门也针对网络点餐不同场景下餐饮经营者收集、使用、保管消费者个人信息等提出具体合规要求和操作准则。各地实践启示我们,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首先需要保护好个人信息,筑牢安全屏障。
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而且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比如,在点餐方式上,消费者应享有充分的选择权,既可选择人工点餐,也可选择扫码点餐;又如,扫码支付中过度收集性别、手机号、生日甚至身份证号等与消费服务无关的数据,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再如,“诱导精准定位”“关联搭售”“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等不合理限制,违反了《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要杜绝扫码乱象,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以更强有力的监管举措,将法律法规落实落细。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就要为消费者创造安心、清朗的消费环境。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既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也要建立联合执法和监督机制,完善投诉渠道和线上、线下调解机制。未来,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带来更丰富的消费选择,这既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也是消费者保护的新挑战。无论是引导扫码服务提供者收集个人信息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还是监管部门打好抽查、暗访、约谈、罚没、整改等“组合拳”,都需要坚持前瞻性思考,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增速比7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巩固居民消费稳步扩大的态势,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都要求不断提升消费体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从阶段性治标到中长期治本,从强化权益保护到促进科技向善,建立和完善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我们就能够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周人杰)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