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财智 > 正文
银行积极筹备消费贷“国补”相关业务
2025-08-26 09:29:04来源:证券日报责编:韩东林

  随着9月1日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日期临近,政策细则出台时间备受关注。《证券日报》记者在咨询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后获悉,自9月1日起,各网点将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正式落实财政贴息政策。不过,当前政策的具体内容与办理流程,仍需总行制定完成后下发。

  在政策细则尚未发布的情况下,多家银行已开展筹备工作:一方面上线相关咨询功能,及时为客户解答疑问;另一方面通过解读消费贷产品,为后续政策平稳落地提供助力。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财政与金融协同推进的贴息政策,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经济内生动能,为消费市场复苏注入动力。与此同时,银行在政策落实过程中需强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配合,持续优化风控体系,确保政策红利精准输送至消费需求端,真正惠及民生与实体经济。

  积极为客户解答疑问

  8月12日,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政策一经发布,金融机构便积极响应。

  高政扬表示,此次“财政+金融”协同发力的贴息政策,将从多维度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一是1%的年化财政贴息为居民提供“真金白银”的让利,能直接降低居民消费信贷门槛,激发重点领域的消费信贷需求,推动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二是政策可引导银行将信贷资源向民生相关消费领域倾斜,助力优化信贷结构,同时在不直接降息的前提下稳定银行利差,缓解净息差下行压力,为银行持续服务消费市场提供保障。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当前各家银行的消费贷贴息细则尚未最终公布,但已有多家银行提前在手机银行App上线“个人消费贷款贴息”智能问答功能,为客户解答疑问。以工商银行为例,通过其手机银行App客服可了解到,个人消费贷款贴息申请主要分为两步:一是交易信息授权,客户主动申请贴息业务时,银行会发送短信验证,完成授权后,银行将自动识别客户的消费信息及符合贴息政策的所有消费贷款;二是定期自动贴息,在贷款结息日,银行向借款人收取利息时,系统会直接扣减符合政策的贴息资金,并向客户发送提示短信告知相关情况。

  此外,工行北京分行、建行上海分行近期也发文详细解读个人消费贷贴息政策及旗下对应产品。工行北京分行在其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中,明确了贴息政策的实施时间、支持对象、贴息范围与比例;建行上海分行此前发布的推文,详细说明了快贷、建易贷等四款消费贷产品的额度、期限、利率及办理方式。

  有利消费贷业务发展

  对于贴息资金的获取方式,多家银行明确规定:针对符合贴息条件的个人消费贷客户,在贷款结息环节,将依据政策确定的贴息比例与上限计算贴息金额,并在收取利息时直接扣减该部分资金。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当前多家银行消费贷最低利率维持在3%水平。若政策实施后这一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叠加1%的年化财政贴息,符合条件的部分客户实际承担的利率将有望降至“2字头”。恒丰银行某支行个贷经理表示,目前该行线下个人消费贷最低利率为3%,线上则为3.25%。若9月份消费贷最低利率不作调整,符合条件的部分客户在享受贴息后,实际承担的利率或将低于3%。

  苏商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杜娟向记者表示,部分客户实际利率虽存在降至“2字头”的可能,但需注意当前能获得3%最低消费贷利率的客群占比较少,且部分客群需叠加银行利率优惠券,才能享受到3%的最低利率。

  在高政扬看来,此次贴息政策将推动银行消费贷业务实现“量价双升”:一方面,通过降低居民融资成本,能有效激发居民消费借贷意愿,带动汽车、家居、电子、文旅等重点领域消费需求释放,进而推动消费贷规模增长,实现“量”的提升;另一方面,政策设计充分考虑了银行息差保护,财政贴息不会加重银行净息差压力,可提升其开展消费贷业务的积极性,为“价”的稳定提供支撑。此外,政策还将推动银行强化“贷款+场景”生态建设,通过信贷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增强客户黏性、提升重点场景获客能力,最终带动银行综合收益增长。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