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平台处方药销售乱象引发关注。购药人无需出示有效处方,只需自行勾选或添加线下已确诊疾病,补充说明使用过该药且无过敏史等不良反应,即可完成问诊开方。甚至在疾病症状明显不对症的情况下,未经病情诊断核实,仍能开出处方。
随着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线上购买处方药成为不少消费者的选择。相较每次找医生重开处方,线上流程相对简便,部分平台有药品比价功能,价格透明,让患者省了线下多次跑腿、排队拿药等繁琐环节,却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线上购药涉及市场监管、药监、卫健等多个部门,权责划分较为复杂。一旦出事,部分药品网络零售企业认为自己凭单销售,将责任推给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院认为自己凭处方销售,又将责任推给平台注册的“多点执业医师”。一些平台认证的医生可能是兼职、挂靠,甚至是AI机器人,收入与开方数量挂钩,加剧了乱象。
《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规定,严禁在处方开具前,向患者提供药品。是否开具处方药需要医生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真实病情、过敏史、用药史等综合因素,否则容易引发误服和滥用,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
相关部门应加快修订完善与处方药网售相关的互联网诊疗、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方面的规制要求,加强对诊疗范围、医师资质、处方开具、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对出现违规销售处方药的情况,启动医疗机构、平台、医师三方责任倒查,提高违法违规成本。
互联网医院应遵守“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等刚性要求。通过强化执业医师和药师在线服务的资质认证管理,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电子处方审核体系,确保执业医师、药师本人真正在岗、在线,实现诊疗、审方及药学服务的全流程数字化记录,便于监管溯源。
第三方平台可引入技术手段,在问诊环节使用人脸检测,确保医师与患者身份的真实性。建立和完善处方留痕存证平台,将诊断记录、用药方案、患者反馈等数据归档上传备查。对高风险类药物进行二次人工复核并留存审核处理资料,关联处方、医师、药师、药品批号,阻断“秒开处方”漏洞,筑牢用药安全防线。
长期来看,还需建立医师线上诊疗专业资质和能力认证体系,将接诊时效、病历完整度等指标纳入监督范围,构建互联网诊疗健康生态。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