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财智 > 正文
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
2025-08-06 16:37:58来源:证券日报责编:韩东林

  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8月5日消息,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部署,加快金融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聚焦新型工业化重大战略任务,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产融合作,强化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协同,提升金融支持强度精度效度,为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坚持分类施策、有扶有控,推动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防止“内卷式”竞争。

  《意见》提出,到2027年,支持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金融体系基本成熟,产品更加丰富,贷款、债券、股权、保险等各类金融工具在有效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前提下联动衔接更加紧密,服务适配性有效增强。制造业企业有效信贷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制造业企业发行债券的户数和规模持续增长,股权融资水平显著提升。

  《意见》提出,支持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一是优化金融政策工具,支持关键技术和产品攻关。其中提到,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激励作用,引导银行为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服务器、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技术和产品攻关提供中长期融资。二是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提出,支持金融机构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探索开展多样化的融资服务模式,盘活科技研发资源和成果。三是强化重点企业金融服务,支持产业链自主可控。其中提到,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完善期货产品体系,推动大宗商品保供稳价。

  《意见》提出,支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优化传统制造业金融服务,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科技金融质效,支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发挥绿色金融牵引作用,助力产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强化数字金融赋能,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化产业链金融服务,推动资金链与产业链对接。

  其中提到,支持上市公司通过整体上市、定向增发、资产收购等形式进行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支持金融机构打造多元化接力式的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扩大科技贷款投放,加大对科技创新债券投资承销力度。加快建设支持高碳产业绿色低碳化转型的金融标准体系。支持金融机构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简化业务手续流程,提高服务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效率。鼓励金融机构基于“数据信用”和“物的信用”,依托大数据和特定场景,为链上中小企业提供应收账款、存货、仓单和订单融资服务。

  《意见》提出,支持产业合理布局和拓展发展空间。一是提升产业转移金融服务灵活性,助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其中提出,推动金融机构优化金融资源布局,为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有条件的地区转移提供融资支持。二是提升特色产业金融服务专业性,支持产业集群化发展。其中明确,鼓励地方中小银行开发符合区域产业特点的贷款产品,提升服务细分产业门类的专业性。三是提升跨境金融服务便利性,拓展高水平双向开放发展空间。其中提到,优化制造业外贸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

  《意见》提出,加强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能力建设。一方面,健全金融机构服务制造业的内部机制。其中明确,金融机构要把服务新型工业化列入长期经营战略。另一方面,加强各类金融工具的联动配合。其中提到,推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融资担保机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在防范交叉性金融风险、保障客户隐私的前提下,加强信息共享和业务合作。此外,培养科技产业金融复合型人才队伍。其中明确,鼓励金融机构招收、引进具有先进制造业及相关科技领域专业背景的人才,打造复合型的金融管理和服务团队。

  《意见》明确,加强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协同联动。其中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协同推进机制,强化政策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地方政策配套机制,建立健全风险协同防控机制。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全力推动《意见》各项举措落实落地,深化产融合作,完善金融支持新型工业化体系,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更有力的金融支撑。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