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环球财智 > 正文
中国发力推进城中村“再青春”
2025-02-17 10:28:55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责编:田蜜

中国发力推进城中村“再青春”

近年来,河北省保定市以“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为目标,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工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居住品质。作为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城改三期二标项目王庄安置区日前已竣工交付,马庄、小营坊两个安置区项目建设正全力推进中。图为近日拍摄的保定市莲池区王庄安置区。赵永辉/摄(人民视觉)

  中国加快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街区、厂区和城中村等改造,近期引发海外关注。英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称,中国2025年的首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把推进城市更新工作列为研究议题。会议指出,城市更新关系城市面貌和居住品质的提升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

  路透社关注到,中国各地正加快落实城中村改造工作,把对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范围从此前的35个城市扩至近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城中村改造是中国城市更新的主战场。近年来,各地城中村改造加力推进,取得显著进展。一是城市面貌实现了重大优化和升级。各地的城中村改造大多遵循因地制宜、因需开展的方式展开,涌现出大量突出的成功案例。总体来看,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及杭州、成都、南京、青岛、沈阳等城市的城中村改造都较为成功,且各具特色。二是带动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有效投资,在稳增长、扩内需特别是住房市场止跌回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当前推进的城中村改造的重点内容,各地有所不同。大体来看,城中村改造,不仅以房屋建设改造为重点,还兼顾了配套基础设施的改造升级及空间功能特别是产业功能的提升,呈现出土地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综合性功能突出显现的特征和趋势。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追求文商旅居产等功能的协同。例如,温州瓯海区梧田老街由破旧的城中村升级为新的文旅打卡地,年收入超3亿元,是较为典型的案例。

  二是注重数字化赋能和绿色化转型。多地在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创新运营云平台、大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数字孪生以及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技术来进行场景方案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并将混凝土模块化(MIC)技术与AI智能与绿色低碳技术相结合,为改造后的城中村新社区奠定了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可持续发展轨迹。

  三是注重韧性城市建设。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加强环境韧性、社会韧性和经济韧性的重要契机。其中,地下综合管廊建造及老旧管线设施的全面改造升级,推进“平急两用”的公共基础设施开展协同建设等,是当下城中村改造中的重点问题。

  城中村改造是中国城镇化由增量主导的外延式发展,转向“存增并重”的内涵式发展新旅程的重要标志。随着城中村改造工作的推进,中国城市的宜居性、特色化、优美度和产业活力显著提升,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城中村改造推动了城市治理范式转型,对中国城市治理的演进和提升意义重大。以往的城市治理,是以增长为目的的供给导向治理模式,这就难免与民生、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发生脱节和疏离。而城中村改造却牵系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及城市发展需求,且中央对城中村改造有非常明确的政策要求,“倒逼”城市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核心、同时审视城市多元利益主体的需求来展开治理行动。推动城市持续围绕“人的发展”这一尺度进行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以人民为中心开展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探索。

  前期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成果和经验,积累了改造模式、设计和建设经验,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历练、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以及相关的城市治理与项目管理经验的不断成熟。为城市未来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改造过程中,公共部门与市场力量、社会力量进行协同、广泛征询居民意见、改造过程吸纳居民参与等,这些实践为全市域公私协同治理和市民参与式治理体系提供了经验探索。此外,改造项目中涉及的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和经验、空间场景的创新设计和营造经验等,也可在更广泛的城市治理特别是新建项目治理中加以借鉴。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各地的城中村改造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改造的精细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包括设计、建设和治理的精细化等,目前来看还有明显的提升空间。城中村改造呼唤城市建设的“工匠精神”,需要发挥“绣花针”功夫,把设计审美、建设品质和治理细节再进一步打磨和提升。二是改造中的文化传承与激活不够充分。目前城中村改造中,文化表达同质化问题和异质性问题同时存在,缺乏对原有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深入挖掘。三是要更好地营造以人为本的空间功能。提升以人为本的空间功能是新社区面向未来的能力和潜力的重要支点。目前的改造工程,偏重居住和商业功能,对青年发展空间以及“一老一小”的需求及空间功能建设,显得不够成熟。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城中村改造相关标准建设、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推动城中村改造向更高质量、更高品质、更高水平迈进。(受访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城市与房地产经济研究室研究员 刘彦平,记者林子涵采访整理)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