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分钟,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可完成经典超级计算机1亿年才能完成的任务,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被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超过7000万次……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未来产业加快布局,新技术、新产业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带动效应更加突出。
全球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成果、技术突破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我们要摆脱以往依靠大量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增强发展新动能;也意味着我们要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掌握发展的主动权,迫切需要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这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而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培育形成新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做强做优实体经济,迫切需要以新质生产力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彰显。同时,以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为代表的未来产业,也正在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望成长为未来的新兴产业。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越是前沿产业,越是需要高科技来支撑。要紧紧围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攻关,加快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完善从基础研究、技术应用到工程化、产业化的创新链条,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也要切实保护产权和知识产权,优化科技创新的法律政策和文化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创新、参与创新、推动创新的良好氛围。
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深刻认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新兴产业竞争力,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海生)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