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完善和强化“六稳”举措,健全财政、货币、就业等政策协同和传导落实机制,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要强化民生导向,推动消费稳定增长,切实增加有效投资,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潜力。2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加快在建和新开工项目建设进度,加强用工、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优化投向结构。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要求,要落实好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和使用,加紧做好重点项目前期准备和建设工作。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要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切实抓好投资工作,发挥好有效投资关键作用,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正确看待扩大有效投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综合研判我国发展阶段特点和当前经济形势,扩大有效投资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亟须把握政策重点难点,持续加大投资工作力度。
第一,这是适应我国发展阶段客观需要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均GDP刚刚迈过1万美元关口,但只达到OECD国家人均水平的25%左右,人均资本存量水平仅为G7国家的15%—30%。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还不够高,全国人均铁路营业里程和高速公路里程仅为美国的1/8和1/3左右,通用机场数量相差巨大,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9年度《全球竞争力报告》报告显示,我国铁路密度、水电气等公用设施综合水平在全球141个经济体中均排在60位以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还不够完善,投资空间和产出效益巨大。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保持投资和消费的平衡,但近年来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滑,由2014年的46.9%下降至2019年的31.2%。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潜力仍然巨大,要顺利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必须持续加大投资力度,夯实发展基础,把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充分释放出来。
第二,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还面临不少挑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有研发活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仅占20%,研发强度仅为1%左右,中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的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还比较突出,2019年省级人均GDP相差仍在4倍以上,市县级差距更大,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投入还不足,乡村地区人均公共设施投入仅为城镇地区的1/5左右,2018年全国各省每千城市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最高相差2倍,每千农村人口乡镇卫生院床位数更是相差9倍。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也暴露出公共卫生设施、应急能力建设、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投入不足等问题。这些短板弱项都需要通过有效投资加以补足,不断提高投资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三,这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必然要求。近段时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全球资本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大幅波动,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罕见。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三驾马车”增速不同程度下滑,亟须强化“六稳”举措,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投资政策相比消费和进出口,乘数效应大,受疫情因素制约更少,政策效果显现更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要更加重视发挥好有效投资在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合理扩大有效投资规模,熨平过大的经济波动,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扩大有效投资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内在向上的趋势没有改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投资“蓝海”前景广阔。我们有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雄厚物质技术基础、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扩大有效投资有着良好条件和坚实保障。在具体工作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既要加大有效投资力度,也要促进消费提质扩容。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供给,也是明天的消费,要找准促进投资和扩大消费的结合点,从供给侧发力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投资精准度,坚决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聚焦消费新增长点,引导资金更多投向供需共同受益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消费市场增长速度较快、持续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把疫情期间催生壮大的无人配送、生鲜电商、远程医疗、远程办公等新兴服务需求充分释放出来,使消费回补和扩大增量有机结合,促进形成供需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既要有效发挥政府引导带动作用,也要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政府投资具有“药引子”“四两拨千斤”的重要功能,要更好发挥引导放大效应,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也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根据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地方政府投资能力,严格项目建设条件审核,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民间投资占全部投资比重在60%左右,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更是超过85%,对稳投资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降低投融资成本,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三是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既要应对好短期风险冲击,也要筑牢投资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切实强化投资形势监测预测预警,加强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分析,及时出台有力举措,加大一批补短板重点项目投资力度,防止投资出现过大波动。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谋划推进一批“管长远、夯基础”的重大项目,花更大力气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加强与财政、货币、消费、就业、产业、区域等政策的统筹协调,为投资平稳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多措并举积极扩大有效投资
下一步,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聚焦补短板等重点领域,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
一是要有力有序推动重大项目复工开工。坚持分类指导、分区分级施策,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基础上,加快恢复重大项目正常建设进度,努力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对在建项目,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保障防疫物资需求,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复工复产,采用包车、专列等形式“点对点”“一站式”输送人员返岗、运送原材料,帮助解决用工、运输、原材料供应等方面的困难。对新建项目,要抓紧推进项目可研、征地动迁、市政配套等前期工作,畅通审批绿色通道,切实提高审批效率,落实开工建设条件。
二是要积极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大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服务,开展疏解治理投资堵点专项行动,持续提升营商便利度。继续破除民间资本进入重点领域的隐性障碍,规范有序推广PPP模式,鼓励民间资本重点投入国家重大战略及补短板领域项目。加快出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政策举措,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抓好重大外资项目落地。加强对重点行业和中小企业帮扶,落实好减税降费、稳岗补贴、定向降准和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加大融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引导商业银行总行根据疫情形势及时调整绩效考核目标,严格执行授信尽职免责机制。
三是要健全投资项目储备实施机制。坚持“项目跟着规划走”,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抓紧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川藏铁路、沿江高铁等重大项目规划建设。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加大脱贫攻坚、交通能源、重大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市政设施、社会民生、公共卫生设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投资力度。加强重大项目储备和滚动接续,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良性循环。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加强重大工程项目与财政性建设资金、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匹配,加快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进度,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优先配套和支持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建设。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健全重大项目实施制度,用地、用海、用能等要向重大项目倾斜。
四是要稳定增强投资预期。进一步加强预期管理,做好稳投资政策宣传解读,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提振市场主体长期投资经营信心。建立健全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政府制定实施涉企政策时,要充分听取相关企业意见建议。健全投资政策全流程评估制度,完善已出台政策调整机制,对确需调整的政策提前向社会释放信号,设置合理的过渡期,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