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ChinaNews阅读

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

人民日报2020-04-03 09:08:00

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要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面临新的机遇。应该如何分析、权衡?怎样才能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破解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

  一件服装的背后有纱线、面料、商标等多个链条;一台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上千家供应链企业。制造业环环相扣,一个关键领域或环节出现偏差,“蝴蝶效应”就容易显现。

  当前,各地各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正有力有序推动复工复产提速扩面。面对其中的难点堵点,推动全产业链联动复工很关键。

  “最大困难在于上下游企业复工复产不同步,全产业链复工不联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杨光普说。

  从产业链看,上游企业对人力依赖较少,复工复产较容易,速度较快。而加工、组装、配送等中间品、下游环节,对人的依赖度更高,复工复产速度较慢。

  从地区看,湖北在我国工业体系分工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汽车行业为例,湖北是我国重要汽车制造业基地,当地部分增压器、液压系统、空调等零部件企业员工返岗率低,产能供应不上,影响着很多整车企业。

  杨光普建议,各地应推行健康码互认,减少不必要的交通限制、隔离要求,加快推广快速诊断试剂等,提高人员、生产物资流动速度。尤其是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前提下,早日实现产业链联动复工,带动全国复工复产提速扩面。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认为,同时要做好促消费、扩内需工作,以免耐用消费品等行业由于需求不振、销售难等问题,出现“能复工、难复产”现象。

  做好疫情对国际供应链和经贸活动冲击的中长期应对

  随着境外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国际经贸活动受到严重影响。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保持国际供应链畅通,保障各类经贸活动正常开展。

  “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已经超越传统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范畴,是一种超级外生冲击下经济体系出现的剧烈震荡。”刘元春说,震荡具体体现为供给的损失以及需求的急剧收缩。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王远鸿解释道,由于境外疫情正在加剧蔓延,越来越多经济体趋向采取严格的防疫举措。这将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人员停止流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暂停,从而引发全球供应链断裂。

  “过去几十年,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分工日趋精细。疫情冲击下,一个环节受阻就可能导致全球供应链断裂,进而导致要素流转速度变缓,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杨光普说。

  同样,由于严格的防疫举措,全球主要经济体人员活动受限,以餐饮、旅游、娱乐、耐用品等为代表的非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将大幅度下降。“无论是国际市场消费需求下降,还是各国企业生产经营暂缓,都将引起我国外需下降,出口受到冲击。”王远鸿说。

  刘元春建议,要及时出台政策,帮助市场主体进一步减轻负担,不能让企业由于资产价格剧烈波动、产业链变化和资金链断裂而倒闭。

  王远鸿认为,我国应积极参与和推进抗疫国际合作,参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努力缓解疫情带来的冲击。

  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如何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疫情就是一场大考,对中国经济来说也是一次体检。应以疫情为契机,加速淘汰过剩产能,处理僵尸企业,为新动能发展提供更广阔空间。”王远鸿说。

  “僵尸企业与因疫情冲击而暂时面临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很不同,不难区分。”杨光普说,从财务报表就能清晰看到,针对僵尸企业,该关闭的要坚决关闭,该破产的要依法破产。

  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我国应对疫情冲击。疫情过后,全球经济格局将面临重大调整,逆全球化趋势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只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更好应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

  “在老旧小区改造、地下管网、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方面,我国还存在不少短板和弱项。做好相关工作不仅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利于拉动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王远鸿说。

  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副司长刘世虎介绍,将聚焦补短板等重点领域,选准投资项目,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关键作用。例如,重点加大公共卫生服务、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加强脱贫攻坚、交通能源、重大水利、农业农村、生态环保、市政设施、社会民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等补短板领域建设。

  “将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抓紧准备专项债券项目,支持有一定收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建设。”刘世虎说,同时,加大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加强投资项目在线审批服务,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前期工作。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重在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

  面对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趋势,如何抓住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

  3D打印设备、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产量增长都在100%以上;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增长45%和35%左右……前两月,数字经济发展良好,不仅在疫情防控、物资调配、民生保障等方面大显身手,也推动新动能形成较快成长态势。

  “未来一段时期,数字经济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各行业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步伐将大大加快。”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司长伍浩说。

  王远鸿分析,经过多年投资,交通、能源、水利等传统基建领域的存量基数较高。而面向未来的“新基建”却刚刚起步、空间巨大,是我国稳投资、扩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向。

  “下一步关键是解决谁来实施‘新基建’的问题。建议以更多元的方式进行,而不是简单的政府主导。”刘元春说,很多新产业的基础建设与运营是分不开的,单纯靠政府可能产生挤出效应。

  杨光普表示,要按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原则,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民间资本愿意并能进入这些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可以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产业。(记者 李心萍)

  数据来源:工信部 民航局  

  制图:汪哲平

 

阅读
 
责编:王涛

—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