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全球能源正在向高效、清洁、多元化的特征方向加速转型推进,全球能源供需格局正进入深刻调整的阶段。报告指出,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太阳能、风能及生物质能方面,旨在加快能源转型进程、提高能源安全及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报告认为,世界各国向绿色、低碳等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积极转型的信号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即能源政策的积极转型、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能源投资重心向绿色清洁化能源转移、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及人工智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开发应用等。
该报告认为,全球主要国家不约而同地加快了低碳化乃至“去碳化”能源体系的发展步伐。欧美发达国家先后提出了明确的能源转型计划、转型目标及推进措施,这是新科技革命、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背景下国际能源体系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先导信号。就发电成本而言,IRENA(国际可再生能源署)数据显示,未来两年内,包括生物质能、水力等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将会与化石燃料发电成本几近持平,而发电成本的下降也是世界能源发展进入新时代的重要信号。伴随着气候变化及《巴黎协定》的签署,全球能源转型提速使得可再生能源的长期前景更加确定、投资风险降低、投资规模连续7年超过2000亿美元。从目前国际可再生能源投资形势看,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可再生能源投资的两个主要领域。该报告同时指出,就世界各地区可再生能源投资情况看,可再生能源投资区域重心正在逐渐“东移”,以中国、印度、巴西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可再生能源投资基本处于稳定状态,2006-2015年间,新兴经济体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年均增长率近52.4%,全球可再生能源投资呈不断增加趋势。
该报告还提出,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进一步优化调整对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新工业革命的爆发将人工智能与能源体系进行充分融合过程中,人工智能技术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成为当今能源电力转型的重要战略支撑。
报告认为,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也十分乐观。推进能源革命及绿色低碳清洁能源体系发展,是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构建亚洲天然气定价中心意义深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形成亚洲天然气定价中心有着深远意义和价值,不仅有助于形成亚洲的HUB价格基准,降低亚洲溢价,同时也能为亚洲天然气的供应安全带来保障。
该报告认为,亚洲是全球天然气进口的主要地区,但因天然气的进口价格长期与替代能源油价(日本原有综合价格JCC和Brent原油价格)挂钩,伴随着欧美地区天然气价格的逐步降低,导致亚洲天然气价格长期处于“亚洲溢价”状态。建立亚洲天然气定价中心可以有效反映亚洲区域天然气的供需情况和真实承受价格,进而摆脱油价和欧美HUB定价中心价格的牵制,消除“亚洲溢价”,最终与亚洲用户的承受力和亚洲交易的成交价格相关联。
对于构建亚洲天然气定价中心,该报告主要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展望了定价中心的诞生路径。亚洲区域层面,首先亚洲某个主要国家单独形成定价中心,可以以该国的价格影响周边多国的天然气价格。目前新加坡、日本和中国都基本具备形成亚洲天然气定价中心的条件。其次形成亚洲联盟,多国交易中心互联互通,进而形成定价中心。日本、新加坡、中国已经建立了的交易中心。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跨国的、区域性的交易中心,然后联合推出价格指数,也是一种尝试。国内层面,中国正积极探索和尝试组建天然气交易中心,并逐步形成交易反应价格机制。中国具备天然气贸易活跃度和较大的市场流动性,只要有效打破市场垄断、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未来天然气期货将应运而生,其定价中心的地位也将得以体现。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若要形成区域性天然气定价中心,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配套相应的政策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如立法并实施有力的市场监管、积极推动市场化改革、建立管道枢纽中心并形成管输系统管理、加强信息透明度及完善金融体系等,都是提高市场交易平台流动性和交易量的重要推手,也是必要前提。
该报告认为,天然气定价中心能够更好地反映天然气的供需情况,及时发现资源的变化,更经济高效地分配天然气资源,从而最大化地避免局部供应短缺、气荒等现象,并有效及时地应对突发情况的发生。因此,建立亚洲天然气定价中心和基准价格对于亚洲各国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处于消费增长期的中国尤为重要。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迈入实质性阶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程在不断“加速”。中国将加速推动建立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加快推动天然气市场改革、官网开放、监管体制等一系列改革,使得能源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该报告指出,为加快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进程,我国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改革。2017年5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将改革油气产品定价机制作为重点任务之一。2017年6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加强配气价格监督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配气价格要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原则制定。2018年3月,国家能源局印发《2018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天然气市场的改革方向。未来天然气市场将推进市场化定价,促进气价下行,上下游市场用户有望实现直接交易,进而拉动下游终端天然气市场的需求。
该报告认为,中国天然气市场在国家系列能源政策推动下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数据显示,2017年,中石油全年完成油气产量2.74亿吨油当量,其中国内天然气产量达到103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3%,其在油气结构中的占比达到46.4%。同时,2017年,中石油海外油气业务完成权益产量当量8908万吨,较2016年同比增长17.2%,其中天然气权益产量增长254.5%。天然气市场良好的发展态势也为我国天然气市场化交易打下了良好基础。
该报告提出,要实现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完善天然气定价方式和加快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两大重要因素。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理顺居民用气门站价格的通知》,从6月10日起,我国对“双轨运行”的居民用气和非居民用气价格实施“衔接”,进一步缩小民用与非民用气价格差距,进而完善市场化价格机制。就天然气交易中心而言,2017年9月,中国首次管道天然气竞价交易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试点,天然气进入公开交易平台,向透明交易迈出一大步。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认为,通过构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加速推动天然气行业体制改革及完善天然气交易中心建设等,是推动我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迈入实质性阶段的重要元素。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构建全球电力市场的先决条件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报告2018》指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适应清洁能源全球大规模开发与有效配置的关键平台,是构建全球电力市场的先决条件。全球能源互联网以“两个替代、一个提高”为战略方向,即能源开发实施清洁替代,能源消费实施电能替代,提高电气化水平,是吸纳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发电,进而增大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该报告指出,目前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条件已具备。首先,技术上的可行性。技术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可行性,即特高压输电技术先进成熟、清洁能源发电技术不断进步、智能电网技术广泛应用。其次,经济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清洁能源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较化石能源更加凸显了其本身的经济竞争力。研究发现,全球风电、光伏发电成本过去5年分别下降了30%和75%,伴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未来发电成本还将持续快速下降。预计到2025年,清洁能源竞争力将全面超过化石能源。电网互联将提高全系统的经济性和运行效率。全球能源互联网可以实现跨国跨洲电力的互补互济,将不同地区的资源差、时区差、季节差及电价差统筹起来,减少备用容量,进而提高其经济性和运行效率。再次,政治上已形成共识。全球各国政治上形成的共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共识和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发展的共识。
该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叶基本建成互联互通的全球电力市场以及全球能源互联网。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需要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实现国内互联,2020年之前推动形成全球共识。此阶段可以强化各国国内联网、智能电网建设和开发各国清洁能源;第二阶段实现洲内互联,2020年至2030年进行大规模开发及洲内清洁能源基地开发;第三阶段形成洲际互联,在2030年至2050年进行跨洲特高压骨干网架建设和“一极一道”能源基地开发,进而形成全球互联格局。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认为,构建全球电力市场的关键在于全球能源互联网体系的形成。同时,全球能源互联网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实现全球包容性增长的关键。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全球天然气贸易正步入关键转型阶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全球天然气贸易正步入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全球天然气贸易的转型既是地缘政治竞争的转型,也是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技术和LNG产量及贸易的转型,更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速向清洁化能源过渡及形成亚洲天然气定价机制的转型。
该报告指出,由于供需关系的调整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加剧,传统上分割的欧洲、亚洲和北美三个地区性市场正在加速融合。因地缘政治的竞争,美国、欧洲和俄罗斯围绕天然气贸易的博弈仍在继续发酵;美国“页岩气革命”带来的天然气技术革命和供需结构变革使得特朗普政府不断推动能源新政,促使美国液化天然气的大规模出口,并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这直接影响到欧洲及亚太地区的天然气供需关系,特别是天然气地区价格;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庞大的天然气供需规模加速其向清洁化能源转型的进程。未来30年中国将是亚洲地区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国和进口国,中国应当在弱化基于油价的合约价格、迈向基于亚洲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上扮演领导者角色。
该报告指出,未来天然气消费将会持续增加。2016年全球天然气贸易比2015年增长4.8%,2017年天然气消费增长3%,两倍于过去5年的增速。BP数据显示,到2040年全球经济总量将翻一番,经济繁荣推动能源需求增长及向清洁化和电力化方向发展。BP预计2040年70%的能源消费将转向电力部门。天然气是能源转型中的重要一环,众多有利因素促进天然气需求的增长,包括亚洲和非洲的工业化、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转型及北美、中东地区供应能力的增强。
该报告认为,全球天然气贸易转型进程中,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不断发展正引领全球贸易新格局的出现。EIA(美国能源信息署)远景预测,中国将于2021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在全球天然气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将非常突出。全球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及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壮大在推动经济繁荣和能源供需增长的同时,也将世界能源推向了绿色化、低碳化、清洁化和电力化。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全球能源贸易金融属性日益突显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当前全球能源贸易中最为明显的两个特征在于能源贸易金融化和以石油美元为核心的能源定价机制。全球能源体系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全球金融体系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该报告认为,能源贸易的金融化属性主要源于能源的三个特征,即可贸易、可储存和可垄断,因此也成为金融行业的重点关注对象。首先,可贸易方面,能源行业的主要产品都具有较高的可贸易程度,因此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其次,能源产品的可储存性,可以实现杠杆化交易,用以规避市场价格波动对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对冲交易方式造就了能源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再次,能源的可垄断性促使能源与金融进行充分融合,实现创新。可以看出,全球能源贸易的发展与其日益突显的金融化属性不可分割。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石油-美元体系是能源定价机制的核心。石油-美元始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美国由此获得了以石油-美元为核心的能源定价权,并逐步形成了三大最主要的全球性原油期货合作。可以说,石油-美元体系的建立使得能源贸易实现了金融化,进而逐步演变成了一个涉及能源、贸易、金融、政治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全球性综合体系。
该报告认为,虽然全球能源贸易的金融属性日益突出,但中国在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中的话语权仍相对较低,这与中国相关金融体系建设的落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国内方面,中国能源贸易相关金融体系不健全,造成能源市场资源配置率较低,这对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同时,中国能源贸易金融体系相关市场机制缺失,能源定价机制较为单一,不能充分反映市场能源供需结构,导致价格调整与实际情况出现错位。国际层面,缺乏有效的能源贸易相关金融体系合作建设机制,造成中国话语权较低。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研究认为,当前中国正处在参与全球能源贸易相关金融体系建设的一个较好时机。中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能源贸易的金融属性。首先,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多元化格局和多边合作体系建设;其次,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以及重点国家和地区能源合作建设;再次,提高自身能力建设。基于此,中国才能在提升本国国际实力的过程中,提升本国在能源贸易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和丰富本国能源贸易的金融属性。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国际能源合作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报告2018》指出,国际能源合作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力抓手。未来可以通过实现“石油人民币”或“天然气人民币”,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乃是国际化进程。、
该报告指出,推动“石油人民币”结算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国际能源结算体系多元化发展。“石油人民币”是与“石油-美元”相对应的,是为降低“石油-美元”及美元体系对国际汇率和能源定价体系等的干扰程度而不断演进的结果。随着美元指数和石油价格波动频率和幅度的加大,石油美元体系自身存在的矛盾日益加深,这助推了各国迫切改变现状的决心。建立“石油人民币”结算体系不仅有助于推动国际能源结算体系多元化,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及中国的能源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推动“天然气人民币”结算体系建设更加符合中国在能源合作领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需要。在能源转型和产业结构日益调整优化背景下,天然气的绿色、低碳、清洁化属性更加符合民众日益追求美好生活水平的需要,其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步上升,未来预计将成为一次能源的主要组成成分。同时,在全球天然气贸易迅速增长情况下,中国作为最具潜力的天然气消费市场,通过设计完善的天然气贸易合作机制,构建区域性天然气交易中心,提升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的话语权,在有效解决能源贸易中的“亚洲溢价”问题的同时,也以“天然气人民币”为载体,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认为,构建“石油人民币”或“天然气人民币”计价结算体系是推动天然气人民币的有效途径。我国应该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铺垫。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一带一路”国际能源合作有望实现突破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能源合作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通过积极变革合作思路,将传统的国际能源贸易合作及国际能源投资合作转变成国际能源技术合作和国家能源治理合作。
该报告认为,国际能源合作主要是国际能源贸易合作、国际能源技术合作及国际能源治理合作三方面内容,旨在通过合作伙伴之间的比较优势相互协调以保障各自的能源与经济发展。当下,我国对外能源合作正在经历从传统的双边合作机制向新型的多边合作机制转型。
该报告对“一带一路”下中国与国际各国能源合作的情况进行了阐述。首先,国际石油合作。报告指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原油进口量已经占到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76%,这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动力。此外,中国正在积极尝试原油国际投资合作和国际技术合作,更向国际能源治理合作方向合作,包括巩固并发展人民币定价体系、期货市场和国际市场代表权等。其次,天然气国际合作。从中国进口天然气总量角度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中国提供了进口需求的72%,成为中国天然气国际贸易的支柱性力量,特别是中亚、中俄、中缅三条重要的天然气管道建设卓有成效,对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发发挥了巨大作用。
该报告还指出,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能源合作成果较为丰硕,具体包括:中缅原油管道全线贯通、中国-沙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中国阿布扎比ADCO油田投产、中国参与开发南帕尔斯气田、中国-中亚天然气贸易继续深入、中俄原油二线贯通及东线建设提速、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出货等方面。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打造一个稳定且有效的国际能源合作机制是未来中国一段时间的能源领域发展重点,是降低对外部能源依赖程度的有效途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一个广泛且多元化的合作平台,将为中国和国际各国能源合作提供更加良好的机遇。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非常规天然气的成功开发影响深远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成功极大鼓励了世界各国对非常规资源的关注和积极投入。尤其对中国而言,非常规天然气的逐步普及为中国天然气的探明开发提供了积极借鉴。
该报告研究表明,目前全球非常规天然气探明技术可采储量为331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79%。从非常规天然气分布来看,亚太地区非常规天然气可探储量约为29%,其中,中国勘探开发在亚太地区较为活跃。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自2000年以来,美国非常规天然气的勘探成果为各国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的积极推进提供良好借鉴。自美国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德国、英国等国家都在积极推动非常规天然气的商业化开发。
该报告认为,北美非常规天然气的成功开发为世界各国、尤其是中国能源发展带来积极影响。首先,加速全球能源消费结构转型。长久以来以常规油气资源为消费重心的全球能源消费格局被非常规天然气打破。非常规天然气丰富的资源量和不断成熟的技术推动了开发成本的不断下降,进而促使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其次,推动全球能源格局中心转移。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将推动全球能源格局变迁。全球能源格局中心正从中东常规油气资源向北美非常规油气转移,形成东西两半球油气资源的两极格局。再次,影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非常规资源的成功开发,美国的能源独立更进一步,这直接影响到中东及俄罗斯等能源重点地区和大国的战略能源政策,进而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产生影响。第四,推动中国天然气供应多元化。北美非常规资源的成功开发对中国加快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发、加快技术研究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认为,中国目前非常规天然气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且仍存在较多限制,如资源禀赋较弱、技术水平有待提升、技术设施有待改进等问题。中国仍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能源勘探开发经验,不断推动我国能源及非常规天然气的开发。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新能源汽车发展步入快车道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国际能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黄晓勇教授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世界能源蓝皮书: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9月2日正式在京发布。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指出,低碳节能环保趋势使得汽车的新能源转型势在必行。国际能源署IEA指出,到2040年,电力会占到最终能源消费增量的40%,而交通领域用油将占全球石油总消耗的62%以上,所以在全球若大面积推广低碳清洁能源,燃油汽车向新能源动力转型将成为未来的必然趋势。
该报告指出,能源转型和能源效率将会促进新能源汽车成为新时代城市的名片。2017年,全球汽车保有量约13亿辆,预计2020年的全球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4.5亿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交通碳排放量的逐年递增趋势在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同时,也增强了民众对清洁环境的需求意识及向绿色低碳清洁高效能源转型的决心。
该报告进一步指出,新能源汽车所具备的节能优势更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有利于交通能源的多样化、清洁化和高效化。无论从能源效率、技术成本还是环境效益和国际竞争分析,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体现的十分明确。一方面,电动新能源汽车的能耗成本低。与传统燃油车相比,电动能源车具有明显的成本效率优势,保守估计成本要比传统车辆低50%以上。同时,电动汽车不存在尾气排放问题,这在减速停车时可以将车辆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储存,可以大大提高能源使用率。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是对未来可再生能源革命的强有力呼应。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进一步从技术角度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符合行业技术耦合发展的内在要求。动力技术的转型升级可以加速新能源动力技术在汽车行业的普及。从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看,新能源汽车正处于成长发展期,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未来数字技术的全面融合,使得新能源汽车成为重要的消费场景载体。汽车电动后必然要求燃油车向电动车转型,成为数字技术和材料技术在汽车领域广泛普及的重要链接契机。
《世界能源发展报告2018》认为,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强化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其必由之路。在当今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步入快车道之际,中国应努力抓住机遇,借助动力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充分融合,推进中国乃至全世界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