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尾,一些网络诈骗现象有所抬头,让人防不胜防。近日,笔者就遭遇了盲发快递的骗局:明明没有购买商品,却收到一笔298元货到付款的快递,家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付款,打开快递发现该商品是价值远低于标价的残次品,而发货商所留的电话和地址均为虚假信息。笔者上网查询后发现,这种诈骗手段最近非常流行,上当受骗者更是不在少数。
让人惊讶的是,盲发的快递商品虽然是假冒伪劣的残次品,却是笔者之前经常消费的品牌和款式,加上地址和电话等信息都非常详细,颇具迷惑性。这不禁让人疑惑,这种看似盲发的快递,偶然之中似乎存在某些必然。骗局的背后,是否涉及电商平台或快递公司的信息泄露,是个值得追查的问题。否则,盲发快递是如何做到精准骗人的呢?
近年来,平台经济迅速崛起,尤其是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在线销售平台,不仅极大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与此同时,各种与平台经济相关的问题随之而来。尤其是个人信息严重泄露的乱象,超过了不少网友的想象。根据一些媒体报道,盲发快递乱象的背后,存在一条贩卖个人信息、外包客服、精准营销的黑色产业链,其非法交易谋取利益的行为令人触目惊心。
用户信息是一种稀缺资源,收集和存储消费者个人信息,是提升用户体验和推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精准的“用户画像”有助于平台和商家精准营销。这一资源已经成为不少平台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但另一方面,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一旦被泄露和滥用,不仅会造成用户财产损失,也会给大众带来极大不安全感,甚至造成互联网经济活动的失序。因此,大规模、高效率收集个人信息给个人和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应该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对于这种现象,不少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由于盲发快递单件的金额不算太大,行骗者往往能够屡屡得逞。但是,对盲发快递的纵容,在一定程度上是助纣为虐的行为。对其既要保持警惕之心,更要想方设法予以铲除。
盲发快递不能成为监管盲区,相关部门应该切实加大对相关乱象的打击力度。鉴于个人信息在经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民法典人格权编采用专章的方式对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一并予以保护,并对个人信息的类型、收集、更改或删除作出规定。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民法典实施后对首例个人信息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作出判决,被告人在互联网上公然非法买卖、提供个人信息,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判决按照其获利赔偿损失。这一案例释放出强烈的信号:在大数据时代,公民一旦补上信息保护这堂课,犯罪分子的违法成本便将大大提高,社会风气也会得到净化。(郭存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