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中国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调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中国日渐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正为创新能力的持续增强保驾护航。
须更加强调创新
“在当前的外部经济环境下,创新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抓手。创新有利于新常态下增长动能的转换,也有助于应对技术脱钩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大力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支持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重大专项成功收官,移动通信、新药创制、核电等取得重大成果,复兴号高铁投入运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5G、人工智能、区块链、新能源等加快应用。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从1.42万亿元增长到2.21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翻了一番。在世界知识产权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
“为回应外部环境恶化、国内风险累积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诉求,‘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应重点强调创新、开放。”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晓晶表示。
好环境保护创新主体
“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愿要受到重点保护,尤其是当前国际形势动荡多变,知识产权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市场经济制度之一,是保护创新发展动能、应对外在危机的重要载体。”武汉大学客座教授唐杰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期间,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涌出对中国有效控制疫情、促进经济复苏提供了重要助力。
据统计,今年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第350号公告,明确当事人因受疫情影响延误专利、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事务办理期限的救济程序,并根据全球疫情发展情况,明确相关救济措施适用于所有受疫情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当事人;汇集发布50余个国家和地区知识产权机构相关措施,推动新冠肺炎防疫专利信息共享平台英文版上线。这一系列举措的推出有效救济和保障了各项知识产权业务稳定高效运行,为全球创新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支持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复苏,中国的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也进一步彰显。
“未来五年,要充分重视企业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实际需要,立足高质量发展,在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方面发挥自身作用。巧用经济杠杆,刺激创新发展。”王鹏建议,一方面,可以把“卡脖子”技术作为重点攻关任务,鼓励培养创新动力;另一方面,在“十四五”规划中凸显国家对创新主体的培养意愿,约束公权力,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和工作程序的透明性,尽可能减少政府出于推动技术创新的好意而对专利等进行简单化的干预或将其与特定的产业政策或人才政策挂钩,要使市场力量成为专利数量及质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国际商报记者 靖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