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创新的下个风口在哪
来源:北京商报  |  2019-03-13 08:47:57

  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眼下再次成为了业内关注的焦点。在京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科技创新正成为经济转型发展的驱动力。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之一。这里汇集了全国1/4以上的高等院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3以上的两院院士、1/4的留学人员。如何让这些创新资源进一步深度开放共享也成为了焦点。

  点赞

  在中关村智造大街总经理程静看来,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科技创新成果最为丰硕的区域。她表示,北京在原始创新、人才智力和知识产权等方面优势突出,天津和河北在技术承接与转化方面潜力显著,三地科技创新能力的梯度差异,为推动京津冀地区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等教育的发展必将与国家战略布局同频共振,高校作为人才、科技、成果聚集之地,理应成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力量。据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介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学校主动融入、做好服务,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在津冀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关键技术攻关再到产业示范应用的特色链条式布局。

  “特别是在服务河北省方面,天津大学积极对接产业资源,促进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升级。”李家俊透露,“近五年来,天津大学与河北省科技合作项目达800多项,涉及化工、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及能源环境等领域,合作经费近5亿元,百万元以上项目50多项。”

  在河北大学校长康乐看来,京津冀是我国创新资源最集中、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区域。北京科技创新能力突出,天津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实力雄厚,河北技术承接潜力显著,这种梯度差异为推动三地建立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数日前,河北大学刚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实现了京津冀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此外,河北大学还“牵手”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签署了创新创业合作协议,提出将开展紧密合作,充分发挥国际一流科研平台的优势,产出一批高端科研成果,实现一批项目转化落地,为构建新型高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范例。

  成果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实施来,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前推进,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划批复实施为标志,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基本完成。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启动,“一核两翼”的北京城市新骨架逐渐清晰。交通、生态、产业协同等领域率先突破,三省市协同发展机制逐步落实,重点领域的协同效应初步显现。

  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密集、科技创新成果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京津冀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共享、高效利用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推动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打造引领全国、辐射周边的创新发展战略高地。

  2016年11月,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在天津滨海新区挂牌成立。两年多来,科技园累计注册企业941家,注册资金104.3亿元,其中来自北京的企业超过240家。

  目前,京津冀正积极探索科技园区合作共建新经验、新模式,形成了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为代表的共建共管园区、以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为代表的技术品牌服务输出等模式。

  2018年,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28项改革任务落地实施。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入驻创新企业227家,其中包括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凯光子等知名企业,其中一半以上的企业来自北京。据统计,入驻企业研发投入累计已超过1亿元,提供就业岗位3600多个。

  镜头转向中新天津生态城。目前,中新天津生态城已从顶层设计、生态环保、产业合作等多方面与北京市、河北省进行了深入合作,吸引先进技术和优秀创业项目落户生态城。

  2015年1月,北京与河北两地有关部门签订京冀医药产业协同发展框架合作协议,共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该产业园“生产在河北、监管在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打破了京企外迁的政策壁垒。有数据显示,目前已签约入园企业137家。沧州渤海新区已累计承接京津项目1542个,总投资6947.4亿元。

  支招

  面向未来,业内人士也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进一步开放与共享提出了建议。

  北京市提出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注重培养一批爱科技、懂创新、会服务的专业化机构和人才,为创新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做好优质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是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共享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机遇。”程静建议,京津冀三地应当立足各自的优势,针对不同研发阶段、不同的市场需求,精准配套相关的技术服务和产业服务,共同推动“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建立。

  程静特别指出,“北京应当更多聚焦‘中试’环节,从‘技术’到‘产品’的工程化过程,聚焦前端研发级的技术服务;天津、河北则应根据自身产业定位,关注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过程,配套成熟的后端产业化服务,从而形成相互衔接、三地联动”。

  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张智龙认为,借助自身的先发优势,北京对周边的优质资源产生了“虹吸效应”,而河北省科技创新总体水平滞后,成为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最“短板”。

  “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将近4000人的优质科研人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资源的开放共享,加速落实推动京津冀地区省部级研发机构的开放共享与协同创新,加快形成一体化、有机衔接、深度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张智龙建议说,例如,加快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吸引聚集全球创新资源的高地,力争用五年时间培育3-5个国家级创新示范中心、国家级行业标准研究中心和智慧智能制造领域国家级检测认证中心。

  康乐也谈到了创新要素过于集中的问题:“河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要加速追赶京津,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机遇意识。”为此,康乐建议,应加快建设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促进三地共建创新要素与资源共享平台,进一步开放首都科技条件平台优势资源,促进区域内实验室、科学装置、科技成果等资源共享。同时,联合组织科技人才培训有关活动,联合开展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调查研究,加快三地在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资源均衡化与协同发展步伐。(记者 方彬楠 白杨)

图片默认标题_fororder_京津冀协同发展_副本

责编:陈晨
最新推荐
新闻
文娱
体育
环创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