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蒙古国客商巴图朝鲁从二连浩特过境。这一天,二连浩特口岸验放出入境人数5652人次。“来二连浩特做生意,我已记不清这是多少次出入。”来自乌兰巴托的巴图朝鲁说,“2013年,我们在这里开办了贺喜格蒙餐,两年后又开办了服装店,紧接着又开办了影楼。三个项目都以‘贺喜格’命名,就是想在这里长期发展。”
内蒙古二连浩特被称为“车轮上的城市”。曾经,从俄罗斯、蒙古国入境的国际列车,在二连浩特换轮后,把原煤、原木、矿石、粮食等运往各地;如今,内蒙古东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呼和浩特铁路外经集团合作,已经把位于二连浩特口岸的“亚洲第一大铁路换轮库”改装成“散装粮油专运线”,把境外宽轨铁路货车运进的粮食输送到指定的筒仓。“我们在俄罗斯南部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农产区布局可溯源种植基地,以‘租赁+承包+产品回购’模式与7家农场主签订合同,转化当地的亚麻籽、油菜籽等作物。”东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运营副总郭志鹏说。
2018年4月,二连浩特出台方案,明确了34条措施,解决“酒肉穿肠过”问题——他们认为,如果口岸运进什么货物再运走什么货物,而没有落地加工、转化增值,就剩个“酒肉穿肠过”了。
“产业培育不足是二连浩特的短板。我们要树立开放理念,突出口岸特色。”二连浩特市委书记鞠树文表示,“做大做优口岸经济,既要汇聚人流、畅通物流,更要全力推进资源落地加工业发展。”
在二连浩特,产业发展平台建设紧锣密鼓。“跨境经济合作区”中方一侧,核心区综合管廊、道路和仓储物流中心厂房已开工建设,并能遥望蒙古国扎门乌德合作区建设轮廓。通过双方努力,跨境合作区共同发展(2018—2035年)总体方案已经编制完成。“边境合作区”也完成产业布局规划,中小企业创业园完成“三通一平”,标准厂房基础工程完工。“边民互市贸易区”也扎实推进,去年商品交易额增长两倍。二连浩特市市长刘志平表示,今年将继续加快园区振兴步伐,依托“三区”引进一批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大项目。
阿柔娜和巴图朝鲁一样,都来自乌兰巴托,在二连浩特已经生活了15年。15年里,她从打工到开办了自己的蒙古西餐店,每年只有在蒙古国的国家“那达慕”和新年才回国两次,其余时间都生活在二连浩特。“前不久,二连浩特的外国人服务管理中心给我做了体检,上了意外险,发了居住证。”已在二连浩特买了楼房的阿柔娜告诉记者。
据统计,2018年,二连浩特全年验放中欧班列1052列,口岸过货量达到1656万吨,出入境人数达到244万人次,粮油制品、绒毛制品、蒙古服饰、铁矿粉、新能源等“二连制造”从此南下北上,口岸经济稳步发展。(记者 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