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去年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稳中有进。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不仅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也实现了对民生的保障改善,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就业,在2018年交出一份不错的答卷。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361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1361万人,也创造了我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历史新高。同时,2018年12月份的调查失业率为4.9%,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均处在近年来的低位水平。
有观点担心,我国经济增速从前些年的8%左右降至目前的6.5%左右,一定程度对就业造成冲击。事实给予了最好的回答,随着我国经济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能力也在逐年增强。尤其是创新创业,创造了大量各种形式的就业岗位,形成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这为扩大和稳定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2018年,面对经济运行出现的新变化,我国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稳中有进。尤其是城镇新增就业再创历史新高,不仅有力支撑了经济发展,也实现了对民生的保障改善,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业能够保持稳定,稳中向好的经济基本面功不可没。过去一年来,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稳步提升,都对扩大就业、稳定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形成了有力拉动。特别是新旧动能持续转换,新动能持续增长,对新增就业的支撑作用明显。2018年,我国新登记注册的企业数超过600万户,日均超过1.8万户,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持续显现,为稳就业增加了砝码。
从就业结构看,服务业吸纳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2.2%,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劳动密集程度更高的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更强,这意味着现在吸纳同样数量的就业,不再需要过去那样的高增速,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显可贵。
从就业区域看,“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特点也愈加明显。2018年以来,中西部地区充分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逐渐成为我国就业增长新的支撑点。伴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和升级,中西部地区吸纳岗位的能力越来越强,有力支撑了就业增长。据统计,2018年,在中西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人数为12044万人,比上年增长3.2%,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8年,我国实现就业形势的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特点,外部环境也日趋复杂严峻。我们依然是世界上人口和劳动力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就业问题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2019年,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很大,预计全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仍然保持在1500万人以上。特别是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834万,再创新高。与此同时,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突显,部分地区、部分行业、部分群体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可以判断,就业面临的挑战只多不少。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要以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来应对。比如,在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工作方面,应实施有针对性的项目和计划。对农民工近期出现的提前返乡的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加强服务,组织开展春风行动等就业专项服务活动。
对于人力资源市场出现的高技能劳动力供求缺口,则应开展更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放宽企业职工申领技能补贴的条件,通过多渠道、多方式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一旦经济出现下行,率先受到冲击的就是下岗失业人员群体,因此对就业困难人员,不仅要做好有针对性的就业帮扶工作,还要及时为他们兑现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确保“零就业家庭”的动态清零,实现可安居、有业就。
应该看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创新创业活力强,市场回旋余地大。有了这些积极有力的因素支撑,加之各地区各部门努力推动政策的实施落地,要对全面完成就业目标任务、保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充满信心。(记者 韩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