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伶仃洋,东接香港特别行政区,西接广东省珠海市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港珠澳大桥10月23日正式开通。这是“一国两制”框架下,粤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一组数字带你更好地了解这座“超级大桥”。
——55公里: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通车后,旅客从香港大屿山口岸人工岛出发,沿海岸一路前行12公里,就会抵达大桥东人工岛,再穿越6.7公里海底隧道,即可上升到距离海面达50米、有着“中国结”美誉的青州桥上。之后,在海面上御风而行22公里,经过美丽的“海豚塔”江海桥和“风帆塔”九洲桥,抵达珠澳海滨。全桥跨海段总长42公里。
——120年:港珠澳大桥是中国交通建设史上技术最复杂、施工难度最大、工程规模最庞大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首次采用120年标准。
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科研人员攻克了大量技术难题,提出了“港珠澳耐久性模型”等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海洋工程防腐技术措施。在研究和建设过程中,一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应运而生,在多个领域填补了中国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空白,诸多施工工艺及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42万吨: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钢结构桥梁,仅主体工程的主梁钢板用量就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体育场或60座埃菲尔铁塔的重量。
——500人: 2010年,“港珠澳大桥跨海集群工程建设关键技术与示范”正式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1家企事业单位、8所高等院校组成了超过500人的科研队伍,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
——“零伤亡”:港珠澳大桥穿越广东珠江口中华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者始终高度重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建设,从工程管理到技术研究,都在生态管控与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海洋环境“零污染”和中华白海豚“零伤亡”目标。
——100公里和80公里:通车后的港珠澳大桥,桥面限速100公里/小时,隧道限速80公里/小时,实行货车与小客车分道行驶。(记者 王攀 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