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公共消费贵在“精准”

2021-03-22 10:06:04 | 来源:经济日报 | 责编:郑思雯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我国积极应对风险挑战,采取一系列务实举措,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成为2020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个成绩来之不易。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居民消费仍受制约,依然有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对此,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积蓄发展动能,对冲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风险。实现这一目标,有效增加公共消费的投入是一个重要手段。

  公共消费,是指由政府或非营利性机构承担费用、向全社会提供的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公共服务和产品,包括政府自身消费(行政开支)和社会性消费。增加公共消费的投入,能够使消费者的经济负担相对减轻,这有助于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进而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比如,大家熟悉的政府发放消费券,就是增加公共消费的一种方式。近年来,我国公共消费的支出规模逐年扩大,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公共消费的作用十分重要,那么是否可以无限度地增加公共消费呢?当然不行。

  政府的财政收入以及非营利性机构通过各种渠道所获得的经费,是公共消费的主要支撑力量。这些资金是有限的,将资金过度投入到公共消费中,会大大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因此,有关部门在倡导公共消费时,通常采用“合理增加”这一取向,希望通过提高支出效率的方式,让有限的公共消费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如何才能实现“合理增加”?关键是做到“精准”二字。

  具体来看,政府应当做好前期调研工作,了解消费领域的短板和瓶颈,梳理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的核心问题。调研工作可以由政府委派人员进行,也可以利用大数据实时追踪公共消费的使用情况。政府以此评估政策实施的效果,及时对政策进行优化和调整,有效促进居民消费。

  能否以“知己知彼”的态度推动公共消费,是决定需求侧管理能否提升质量的重要因素。拿之前被广泛使用的消费券来说,有的地方发放消费券,在短暂地刺激居民消费之后,便出现了后劲不足的问题,主要原因正是精准度不够。比如,在消费券发放的过程中,对商品的类别缺乏清晰定位,一些“刚需商品”借着消费券的“东风”进入消费者的“购物车”,这就难以起到持续刺激消费的作用。又如,一些消费券的发放属于跟风行为,商家对消费券增加了使用期限、范围等约束条件,部分消费者拿到了消费券也难以有效利用,造成消费需求和实际购买之间的“错位”。

  由此可见,像发放消费券这样的增加公共消费的行为,应当对商品、商家和居民的消费进行精准识别。文化旅游、娱乐健身、交通运输等行业具有较长的产业链和较多的关联行业,且可以成为长期消费、固定消费的对象,应该是发放消费券的主要领域。同时,还要采用数据追踪等方法,对商家修改消费券使用规则甚至变相加价等行为进行监督,保护消费者权益。尤为重要的是,需对居民的消费需求提前预判,了解消费者的兴趣和品类偏好。只有这样,才能使消费券的设计达到预期效果,不至于出现成本增加、资源浪费的情况。

  从发放消费券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增加公共消费的问题上不能搞“大水漫灌”。各级政府和机构应当提高施策的针对性和精准度,精心设计和管理公共消费的内容和流程,坚持结果导向,注重施策效果,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意愿和偏好,有效提升居民在消费过程中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使他们愿意消费、满意消费,尽可能地将增加的公共消费花在刀刃上。(林盼)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