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蹚出一条技术扶贫路

2019-01-17 08:53:57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责编:陈晨

阿里巴巴蹚出一条技术扶贫路(中首)(资讯)(财智推荐)

人工智能工程师为贫困户养猪探索解决方案。(资料图片)

  眼前这个叫薇娅的姑娘口才相当了得。

  1月10日,河北师范大学真知讲堂,在“淘宝直播年味中国河北脱贫专场”背景板前,薇娅自己调好了灯光、镜头,开始侃侃而谈。在她的直播间前面几米处,摆满了土特产,那也正是她在直播里卖的货物——来自河北一些贫困县的鸡蛋、山药、冬枣、香油等21种农产品。

  直播中有个小插曲。正当大家聚精会神听着产品介绍的时候,镜头里出现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他满脸笑容跟观众打招呼,叮嘱薇娅“好好替农民卖东西”。这位直播达人也不负众望,在短短两个小时里,销售额接近600万元,12款商品售罄,其中大名香油2万瓶售罄,宽城板栗10秒钟售罄,内丘富岗苹果销售超过20万元。

  这是一年前阿里巴巴宣布5年内投入100亿元成立脱贫基金后,其技术扶贫的一个缩影。一年间,阿里上千名员工进入了中国100多个县,全力以赴扶贫。其中有数百人在乡村待的时间比在杭州还多。

  人工智能养猪

  “猪仔产量节节高,智能养猪步步稳”,“智能养猪搞得好,漂亮媳妇娶得早”……四川宜宾市麻衣村养猪场外,刷着这样的标语。标语上面都有“阿里云ET大脑”字样。

  一开始,雷宗雄怎么也想不到农村墙上刷的标语会跟自己有关。这位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生,是阿里云的人工智能工程师,从2014年入职开始,就参与到一个机器学习算法平台的研发,工作可谓“高大上”。

  2018年初,他被分配到四川养猪去了。一同去的,还有20多位工程师。

  “第一次出发去猪场前,总架构师慷慨激昂地说:‘同学们,中国的养猪产业将因为我们而改变。’”雷宗雄回忆,去了猪场,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猪场不像工厂,根本没有完善的IT基础设施和自动化的设备,除了饲料可以自动化送到食槽,剩下的脏活累活基本全靠人工。要个无线网,没有;要环控设备接口,没有;要安装一个智能传感设备,拉电线、组网络、调试中控设备系统都得从零开始。“站在猪舍,我有一种很茫然的感觉。只听见猪撞栏的声音、风机转动的声音、打料的声音……”

  一个个看上去非常高级的方案,都被否定。

  比如,让机器人在过道里不断走动,完成巡检、清扫卫生、加料等工作,彻底取代人。谁想到试验了几个方案后发现,行走机器人根本迈不过横亘在它面前的猪粪。

  再如,他们试图用无人机定时在猪场内起飞、巡逻,完成对每头猪情况的盘点、记录。谁料伸手就能摸到的房顶和凌乱的水线,又把无人机拦了下来。

  最后,受“盒马”外卖传输索道的启发,工程师们自己爬猪栏,在猪场顶部搭建了一个滑轨,并在上面安装了自动巡查系统。这套系统能够实现对每头猪信息的几乎100%的准确判断,记录它一天的饮食、运动、饮水、精神状态、体型、产仔、断奶等数据,也成为后续各类算法的基础。

  这个探索过程,他们在猪圈里待了整整3个月才完成。从那时至今,工程师们已经做了7套算法,还在研究几个新课题。最新实现的一套算法是,基于母猪的行为数据,判断是否发情或受孕成功。过去,这些在办公室根本无法完成,只能靠人工去辨别。

  雷宗雄还记得,有一次走访,一个养猪户因为一头猪死了,郁闷自责得几乎落泪。他看了猪的死亡报告后发现,完全就是因为猪着凉了没有及时诊断,最后病情恶化到绝食厌食,免疫力下降,一下摔倒后摔死了。“这些其实是有可能通过我们的技术提前发现的。”

  被他们改变的养猪方式还不止于此。阿里的技术通过“钉钉”软件开放给了合作的家庭农场,这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以前,由于技术和资金问题,普通农户养猪顶多养10头左右。现在他们跟猪场合作,每户一年可以养猪达500到1000头,如果没有疫情损失,可以拿到9万元到18万元不等的收入,一般能在3年内收回成本。

  雷宗雄开玩笑说,他们是一群用代码改变传统养猪方式的“猪猪侠”。

  为扶贫写代码

  这群“猪猪侠”的扶贫故事并非孤例。互联网公司以其技术实力到贫困地区施展,有着明显的优势。为扶贫写代码,成为长期身处城市的工程师们的新课题。

  运用过去面对数亿用户时的技术,解决一个贫困村庄具体而微的问题。看似“牛刀杀鸡”,实则成果喜人。

  比如,村淘和阿里云的工程师们,在四川平武县的大山里,盯上了当地有着百年历史的高山蜂蜜。蜂蜜本身品质非常好,但养蜜蜂太辛苦了。当地山区一带容易滑坡泥石流,而公路只修到了海拔1500米左右的地方,剩下1000多米的海拔只能人自己爬上去。蜂农几十箱蜂在高山上,想看看情况就要爬一次;到了冬天,怕蜜蜂冻死,还必须把几十甚至上百个蜂箱背下山来,又危险又辛苦。

  村淘工程师姚义海回忆,技术介入后,情况就好了许多。

  蜂农最关心蜂群的健康情况,于是工程师们在蜂箱口安上红外线探测,给蜜蜂计数,蜂农可以直接在手机上看到自家的蜜蜂有没有变少,发现异常再上山;采购端关心蜂蜜质量是否成熟,于是他们就在蜂箱上安装GPS和重量监测,前者定位蜜源是不是高海拔山区,后者根据蜂箱质量变化推算蜂蜜是否成熟;由于气候影响花期和蜜蜂的状态,于是配了能记录天气、降水变化的探测仪,未来还将预测花期。

  一句话,用手机就能科学管理蜂场。技术逐渐成熟后,当地养蜂人轻松了,不少人开始扩大养殖规模。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何帆在总结2018年的专栏文章里说,他感受到中国乡村变化的一个细节是,“找不到工作的小镇青年,成了当地第一批无人机飞手”。此言不虚。河北农村地区的村民,通过支付宝预约无人机喷洒农药,一年可减少30%以上的农药使用,节约90%的农业用水。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内蒙古巴林右旗,阿里云IoT技术将一片贫瘠的土地改造成塞上江南,预计一年可以节省1550万立方米的水,相当于1.5个西湖;陕西试点的“ET农业大脑”可分析果园浇水、施肥等数据;蚂蚁金服用区块链技术给农产品办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目前有四大保护区生态产品已可溯源;“钉钉”帮基层脱贫干部提高工作效率,以陕西略阳县为例,“钉钉”帮脱贫干部减少了3/4的信息输入工作量,即减少超过50万条信息输入。

  创新技术扶贫

  眼前放着一瓶黄色饮料,上面贴着“MA沙棘”标签,这是沙棘汁。沙棘是古老的中国原生植物,果实中维生素C含量非常高。这瓶饮料背后是扶贫新模式。

  2016年8月,蚂蚁金服在旗下支付宝平台上线公益产品“蚂蚁森林”。用户通过步行替代开车、在线缴纳水电煤等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被计算为虚拟的“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待虚拟树长成,蚂蚁金服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在相关地区种下一棵真树,或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以培养和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截至2018年底,蚂蚁森林全球用户近4亿,累计种植超5552万棵,总面积超76万亩。

  花时间种了“树”之后,用户对于果实自然倍加珍惜。2018年11月19日,蚂蚁森林平台上线了首个生态经济林树种沙棘,一天时间内,314万用户就将超过2.35万亩沙棘兑换一空。此后,超过2000万用户高度关注“可以吃的蚂蚁森林”,提出数百种沙棘吃法、用法。

  看似简单的过程背后,其实是一种可持续、可参与、可借鉴的技术扶贫新模式。

  可持续,指的是一种类似于云计算的底层能力。它投入大,时间长,短期效果不明显,但长期影响深远。可参与,指的是开放阿里经济体的超级技术接口和平台能力,连接阿里经济体各单元、公益机构、商业力量、个人,将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连接入互联网经济的协同网络。可借鉴,是指脱贫基于互联网和技术驱动,从脱贫项目中探索和凝练成可供参照的经验、模式和方法论,供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加以借鉴推广。

  “用新的技术重新塑造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改变农业,改变农民,改变农村。”马云说,过去的农民不会用电脑,但是今天的很多农民有手机,而且今天的手机比以前的电脑要强大很多。他认为,上一代农民背井离乡到城里做农民工,今天的农民其实不需要离开土地,就可以赚钱养家。

  过去一年,成为阿里许多工程师职业生涯最为奇特的一年。他们要研发的产品、要落地的应用场景,跟过去最大的不同是,他们要去理解农民最需要什么,痛点是什么,以及怎么将看似高高在上的前沿技术与当地的现实条件兼容,让农民很轻松地上手独立操作,并做好后续维修和护理。

  同样需要改变的是农民。用马云的话说,“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未来农民要面朝屏幕背靠计算,靠数据吃饭”。(记者 刘少华)

声明:国际在线作为信息内容发布平台,页面展示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不代表国际在线网站立场;国际在线不提供金融投资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如您浏览国际在线网站或通过国际在线进入第三方网站进行金融投资行为,由此产生的财务损失,国际在线不承担任何经济和法律责任。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GE Ontime_fororder_123_副本